一、核心区别:粒径、来源与健康影响
1. 定义与粒径差异
PM(颗粒物):泛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微粒(Particulate Matter);PM10(可吸入颗粒物):空气动力学直径≤10微米,约为头发丝的1/6,可进入上呼吸道,但部分可被鼻腔绒毛阻挡或通过痰液排出。
PM2.5(细颗粒物):直径≤2.5微米(不足头发丝1/20),能穿透肺泡进入血液,吸附重金属、病毒等有毒物质,危害显著高于PM10。
关键点:PM2.5是PM10的子集,占其总量的约70%。
2. 来源与生产环境
PM10主要来源:
机械扰动:建筑工地扬尘、矿山爆破、金属切割、未铺装道路车辆行驶。
展开剩余72%直接排放:烟囱粉尘、工业破碎碾磨过程。
PM2.5主要来源:
燃烧过程:燃煤电厂、机动车尾气、钢铁冶炼(化石燃料高温燃烧)。
化学反应:工业排放的硫氧化物、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二次反应生成。
特定行业:化工厂挥发性有机物转化、电子厂焊接烟尘。
3. 健康危害对比
二、粉尘检测原理:三大核心技术
激光散射法原理:颗粒物对激光的散射强度与浓度成正比,实时响应(秒级)。
适用场景:工地扬尘在线监测、便携式巡检仪(如深国安SGA-600系列)。
2. β射线法
原理:β射线穿透滤膜时强度衰减,通过质量差计算浓度,精度高但需更换滤膜。
适用场景:城市空气质量站
3. 振荡天平法
原理:颗粒物沉积改变滤膜振荡频率,通过频率差换算质量浓度。
特点:高精度、抗干扰,适合实验室和工业排放口。
三、检测仪器的关键差异
PM10检测仪:单一切割器筛选≤10μm颗粒(如离心分离);
PM2.5检测仪:增加二级切割头,专用于分离≤2.5μm细颗粒;
单一功能仪器:PM10与PM2.5设备不可互换(切割器决定范围)。
四、治理意义:从源头到监测
源头控制精准监测:PM10覆盖裸露土方、洒水降尘;PM2.5升级燃烧工艺、推广清洁能源;联动雾炮、排风系统,实现超标自动降尘。
结语
PM2.5与PM10不仅是粒径的差异,更关乎污染来源与健康风险的层级。在“双碳”目标下,分粒径监测(切割器设计)、分来源治理(扬尘vs燃烧)、分场景选型(便携vs固定)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三重关键。科学认知“看不见的尘埃”,方能守护每一次呼吸的安全。
发布于:广东省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