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秋之后,天气逐渐干燥,很多人开始出现口干、眼干、皮肤干痒等不适,常被简单归为“秋燥”。然而,北京公立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王德敏主任提醒,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加重,甚至伴有关节疼痛、疲劳乏力等,需警惕可能是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表现。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尤其秋季更易被诱发或加重,及时辨识与干预至关重要。
为什么秋季干燥综合征易高发?
秋季空气中湿度下降,人体水分蒸发加快,易导致津液耗伤。温差变大也易引起免疫系统波动,从而诱发或加重自身免疫反应。从中医角度看,秋季燥邪当令,易伤及肺、脾、肾三脏,影响津液生成与输布,使原有干燥症状进一步加剧。
如何区别普通秋燥与干燥综合征?
普通秋燥多为短期不适,通过补水、保湿等方法往往可以缓解。而干燥综合征则表现为:口干严重,频繁饮水、进食需汤水送服;眼干涩、有异物感,泪液减少甚至反复发生结膜炎;还可伴随皮肤、咽喉、鼻腔等多部位干燥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关节肿痛、牙齿片状脱落、持续疲劳等全身性症状,且常规润燥方法效果有限。
展开剩余35%秋季防治干燥综合征,注意以下几点:
避免熬夜,熬夜易伤阴耗血,加重干燥; 进行适度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,避免过量出汗导致津液流失; 保持情绪稳定,焦虑可能加重免疫紊乱; 维持环境湿润,合理使用加湿器,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; 局部缓解可选用人工泪液、润喉产品及保湿护肤品。出现以下情况应尽早就医:
若干燥症状持续不缓解,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;伴有无法解释的疲劳感、关节疼痛;反复出现腮腺肿大、牙齿迅速损坏;或多系统受累(如呼吸、肾脏、神经系统异常)等,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排查。王德敏主任强调,干燥综合征及早诊断、规范治疗,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,预防器官损伤,帮助患者平稳度过“多事之秋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