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上,一栋绿色墙体的二层俄式建筑静默矗立。门口“赵一曼烈士养伤室旧址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”的铭牌,如同一枚凝重的印记,深深刻录着90年前那段浸透着血与火的历史——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曾在此遭受日军监视治疗,这里亦是赵一曼以生命为炬、播撒革命星火的阵地。如今,这里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,市民往来的脚步虽匆匆,始终有目光在此驻足,向那段不容忘却的岁月致以深沉的敬意。
这座二层俄式建筑,2003年维修后,一层收发室和过道被打通,作为赵一曼烈士的纪念场所,墙上展示赵一曼烈士生平事迹和照片。
1935年11月,赵一曼在珠河与日伪军作战中左腿中弹负伤被俘,关押在伪滨江警务厅拘留所里。当时,医生诊断赵一曼最大的伤势是在大腿处,有24块碎骨片散乱在肉里。由于腿部伤势严重,12月,日军只好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。日军派三名伪满警察在病房外24小时轮流监视,却没料到这间小小的病房会成为革命火种的传播地。
展开剩余77%1936年4月上旬,赵一曼伤势有所好转,为了便于审讯,敌人把她从人多的大病房转移到单人病房。她抓住与看守警察、护士单独相处的机会,并她发现三个伪警察中,最年轻的董宪勋眼神中透着善良与同情。于是,在董宪勋值夜班的时候,赵一曼便主动和他交谈,给他讲自己的抗日经历……董宪勋深受触动,愿随赵一曼前往游击区抗日。
5月初,赵一曼伤势好转,敌人派来了一个17岁的见习护士韩勇义。赵一曼同样以身世经历和字条揭露日军罪行,启发韩勇义唯有反满抗日、驱逐侵略者才能过上好日子。韩勇义思想巨变,与赵一曼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,承诺全力助其逃离并加入抗日斗争。
就这样,赵一曼利用各种机会向两人宣传抗日斗争思想。董宪勋与韩勇义对赵一曼既同情又钦佩,决定不顾一切将她营救出去。
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,敌人对赵一曼用尽各种手段,她没有说一句对党组织和战友不利的话。治伤期间,面对她骨碎化脓的腿,医生提出要截肢,赵一曼坚决不同意——有腿在,就有机会逃出去,好上战场。
为了早日逃出虎口,赵一曼和韩勇义、董宪勋在病房里多次密议,研究各种细节并做了必要准备。没有经费,韩勇义就把父亲留给她做嫁妆的金戒指、呢子衣服变卖了,还从医院里拿了些医疗用品。因赵一曼腿伤不能行走,董宪勋事先定做了一顶轻便小轿。
1936年6月28日晚9时左右,董宪勋背着赵一曼,韩勇义拿着衣物,坐上雇来的小汽车,开到郊区文庙附近换乘小轿,由五名轿夫抬着,在大风雨中连夜赶路,次日清晨抵达金家窝棚(现哈同公路旁金家屯)董宪勋的叔叔董元策家中。在董元策的帮助下,他们当夜又坐上董元策同村好友魏玉恒的马车,奔往宾县抗日游击区。
敌人连夜追赶,于6月30日清晨在离游击区只有20多里的李家屯附近追上了他们,赵一曼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。
敌人施用了各种酷刑,用铁条刺她腿上的伤口,用烙铁烙,往嘴和鼻子里灌汽油,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,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。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1936年8月1日,赵一曼写下了给儿子宁儿的绝笔信:宁儿,母亲对于你,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,实在是遗憾的事情。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,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!母亲和你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!希望你,宁儿啊!赶快成人,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!我最亲爱的孩子啊!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际来教育你。在你长大成人之后,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!1936年8月2日,赵一曼于珠河县(尚志市)小北门英勇就义。时年31岁。
董宪勋、韩勇义也都表现得很坚强,董宪勋受刑过重死于狱中,韩勇义遭受许多酷刑折磨后,1937年7月才得以释放出狱。
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,党和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、抗日民族女英雄,把哈尔滨市南岗区这条她生前活动过的街道改名为一曼街。
面对民族和国家的危亡,赵一曼舍生取义,这是信仰者的决绝和勇气。
这栋建筑承载着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和记忆,它是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丰碑。赵一曼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,英勇无畏的豪迈、对革命胜利的笃定信念,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。目光触及这栋建筑,如同时空凝固,仿佛与那段历史在庄严对话——铭记历史,缅怀英烈,牢记使命,振兴中华。
来源:哈尔滨新闻网
记者:董彤 文/摄
编辑:马云鹏
发布于:黑龙江省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